网站首页  新闻动态  文件精神  香樟文化  龙文风采  光影校园 
   
当前位置: 首页>>龙文风采>>正文
 

 

袁峰:把人民群众当亲人 以脱贫致富为己任
2018-04-02 20:01 邰花九 

人物名片: 袁峰, 男, 中共党员, 1985年4月生, 贵州师范大学后勤服务集团饮食服务中心副经理, 硕士。贵州省教育工委同步小康优秀 “驻村” 干部, 驻村期间受聘石阡县扶贫投资集团营销顾问, 石阡县万名农业专家服务 “三农” 行动科技专家。

“吴姐,你家的牛最近要下崽了,要不要我帮你请我们工作队农科院的专家来看一看?”“袁老师,我想种几亩洋芋,你看行吗?”这是石阡县龙塘镇关门岩村、老林村驻村“第一书记”袁峰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他用最实际有力的行动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最朴实的语言打动群众的心。他把人民群众当自己的亲人,一步一个脚印,深入群众,倾听民声,带领村民集体脱贫致富,开创美好生活。

走村窜户争做“知心书记”

2016年,袁峰通过了严格的考察、选拔,先后被安排到了关门岩村和老林村。这里是贵州典型的农业自然村,由于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村民们根据和部分挂职干部打交道的经验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省里面派来的“第一书记”,大多是来“镀金”“休假”的,半年出现一次就走。这直接导致了村里干群关系疏远,扶贫工作难以开展。

彼此信任是开展工作的基础,为取得村民的信任,袁峰努力向优秀的村干部们学习。但他从村支书哪里只得到一句话:“不用夸自己做了什么成绩,检验你合格的唯一标准就是你自己下寨时在老百姓家里能不能有一杯茶喝,有一碗饭吃。”俗话说:农村工作千万条,遍访走访第一条。于是,袁峰带上笔和纸,跟着村支书“走南窜北”,跋山涉水地到村民家中走访。每天和村民唠家常,说政策,传精神,知需求;同村民放牛养猪下地干活,渐渐拉近了自己与村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身体力行的袁峰很快打开了扶贫工作局面,因为只要是他能办到的事,就从不推诿。村民们越来越觉得这个年轻人是真心在为大家做好事、做实事,渐渐地,大家都喜欢找他办事,把他当成了知心人,看见袁峰从自家门口路过,总要招呼他进家喝水吃饭。

“两学一做”成效明显

据村民群众多次反映,关门岩村支监三委(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村监委会)少数同志存在长期脱岗不作为的行为。一头是村民群众,一头是利益当事人,是否采取措施袁峰很为难。考虑再三,袁峰还是决定如实给当地镇党委政府汇报。因为他深知党风不正,民心不稳,村子要发展,老百姓要生存,作为脱贫基层队伍的村支监三委必须要作风优良。在上级党委的支持下,关门岩的一些不称职的同志被换下,补充进来的是一批肯干实干的党员同志,为关门岩村打赢脱贫攻坚战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同时,袁峰积极带头,以身作则,在村里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并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邀请关门岩村的对口帮扶单位铜仁市住建局领导到村走访上党课,带领村支监三委干部到各个村民组召开群众座谈会10余次,结合宣传党的惠农政策,宣传“两学一做”要义,引导农户参与到村支两委中的工作中来。

袁峰通过“两学一做”,带动村支监三委干部和村民积极开展各项工作:联系对口帮扶单位为关门岩硬化了两个村民组通组公路,受益群众500人;调解大小纠纷20余件;联系农科院专家帮助返乡青年家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本村发展实施项目规划书;积极协调铜仁市住建局,成立本村劳务输出队,承接一些小型工程项目,为村集体经济增收;为群众办理残疾人补助;合作医疗保险等几十件实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善做善成走农校对接新路子

怎样才能选准脱贫致富突破口?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袁峰,他经常向“娘家”贵州师范大学请教。在“娘家”取到经后,袁峰结合自身扶贫实际深入分析后得出:学校食堂对农产品有稳定的需求,贫困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如能供给学校食堂,将是件两全其美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学校食堂是供给侧,通过“农校对接”,可以让学生吃得安全、吃得实惠、吃得丰富,也就是降成本保质量;对于农户来说,学校食堂是需求侧,通过“农校对接”,可以让农户订单化生产,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谷贱伤农”情况。

得到“娘家”贵州师范大学的支持后,袁峰就立即动员村委干部开始修建养猪场和养鸡场作为集体经济项目,贫困户可以到养殖场上班获取报酬,出栏的生猪以及鸡肉送到学校食堂赚取利润。工作中袁峰得知邻近的困牛山村已经有了生猪养殖基地,但是猪肉销售情况不是很好。趁此机会,他多次到困牛山村做说服工作,建议将两村资源整合起来,抱团取暖,联合起来发展集体经济。目前贵州师范大学后勤集团已和老林村签订了价值100多万的猪肉和鸡肉供需合同,为老林村的经济产品找到了固定的销路。在袁峰的努力下,老林村走上了产业脱贫的道路,做实了产业扶贫工作,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自己的工作,袁峰常总结道:“对人民群众真心投入是前提,坦诚交流是基础,团结协作是方法,真抓实干是关键。真正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把村里当成自己的家,才会有使不完的力气,用不完的方法去找思路,谋发展,从而带领全村百姓发展致富。”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贵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