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动态  文件精神  香樟文化  龙文风采  光影校园 
   
当前位置: 首页>>龙文风采>>正文
 

 

杨光复:深入基层,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2021-09-16 10:34 潘美美 申红珊 钟秋鹏 

 

杨光复(左)看望因重病脑瘫的贫困户杨光复(左)看望因重病脑瘫的贫困户

杨光复(左)看望因重病脑瘫的贫困户

 

人物名片:杨光复,男,我校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在脱贫攻坚的特殊时期,杨光复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历经层层选拔,于 2019 年初赴铜仁市石阡县龙井乡关口坪村担任第一书记。他凭借着党员干部勇于担当的作为精神,及过硬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扎扎实实地推进了关口坪村精准扶贫的各项工作。


入基层,系民众

在石阡县龙井乡关口坪村担任了将近两年第一书记的杨光复一直坚守着“带领广大人民不断地谋幸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坚持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关心民情,关爱人民,做到一枝一叶总关情。在驻村时,杨光复发现关口坪村还存在少部分村民“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和已脱贫家庭“返贫”现象的时候,让他更加坚定了用实际行动去帮助村民们摆脱贫困,为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初心。

2019年10月,关口坪村已经脱贫的贫困户柴维举家儿子柴周华因“发热、精神行为异常一周”入院,被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存在“因病返贫”风险时,杨光复作为村里的第一书记在第一时间同该孩子的父母联系,为他们出谋划策,采取募捐的方式为孩子寻求帮助。他还自己带头进行捐助,在村里面大力宣传,让更多爱心人士来帮助这个家庭。在募捐之余,杨光复还考虑现实情况,积极安排乡村生态护林员的工作岗位给柴周华的母亲,让牵挂儿子的母亲能方便照顾生病的儿子。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杨光复关心村民,把村民的事当做自己的事,努力做好一名人民公仆。

杨光复把村民当家人,为村里谋发展,他从未后悔做出到基层工作这个决定,因为他始终记得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能够参与到脱贫攻坚战中,能够帮助关口坪村摘掉贫穷的帽子,这是令人骄傲的事情。”杨光复欣慰地表示。

战疫情,克时艰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这一年中国遭遇了巨大的挑战——新冠疫情。在疫情期间,为了能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第一书记杨光复首先组织召开了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防控部署会,对当前疫情的严峻形势进行了分析,并组织驻村干部、村干部逐一排查其它地区的返乡学生和务工人员,并对武汉归来人员进行逐一核实,实行居家隔离,明确包保责任人,每天进行监测,确保村内做到零感染,出现感染早发现。

在这期间,杨光复带头的干部们遇到了许多困难:在进出村子的 3 个关口设置关卡轮流值守,对每一个进出本村的车辆及人员进行排查。对走亲访友的人员进行劝返时,有个别村民不理解、不配合的情况,但他们仍然耐心地向村民详细阐述了新冠肺炎传播的途径及危害,并通过多方渠道进行劝解。与此同时还考虑到疫情期间村民的生活物资获取较为不便,主动当起了村民的送货员,使得村内外物资能够通过工作人员进行运输,防止了人员流动,也使村民的生活得到了保障,切实做好了疫情防控工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有效开展营造了一个安全的环境。

守初心,创美好

经年遇难犹未悔,初心常在仍前行。在驻村期间,杨光复遇到过许多挫折,也曾为期间出现的问题感到焦虑,但他仍然坚守初心,牢记自己身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以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以行动践行初心,砥砺前行。

在脱贫攻坚工作上,杨光复作为选派干部,用真心和真情倾注了关口坪村的每一寸土地,苦干实干,恪尽职守,尽力让每一户贫困户都过上好生活,让老百姓有幸福感、获得感。杨光复对“大家”尽职,对“小家”尽责,以“大家”顾“小家”。在驻村开展扶贫工作之后杨光复才得知妻子已经怀有身孕,而自己却无法陪伴在妻子身边,同时,他的父亲又被查出恶性胃癌,然而面对重重压力,他仅仅向组织请了半个月的假,照顾刚出生的孩子和病重的父亲,之后又迅速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杨光复认为,既要服从“大家”,又要兼顾“小家”。他说:“在国家有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克服困难,服从国家安排,到祖国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但也要照顾好小家,只有千千万万的小家幸福了,国家才能更加美好。”

在众多扶贫干部的努力下,关口坪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过上了美好生活。面对着“贫困”这个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困境,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杨光复坚信涓涓细流必将汇成汪洋大海,日积月累的坚持必将水滴石穿。摘掉贫困的帽子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杨光复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继续做好驻村工作,预防脱贫人口返贫,把关口坪村的旅游产业发展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开好局、起好步!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贵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