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动态  文件精神  香樟文化  龙文风采  光影校园 
   
当前位置: 首页>>香樟文化>>正文
 

 

微雨凤翔
2019-12-16 18:13 王 爱 


吴邦婧 摄 (作者系大数据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2019级学生)

这些日子,一直下着雨,却又总是不成倾盆之势,只是连着秋叶轻飘飘落下来,伏在地上,山上,野草上。想到不久之后就要离开了,我又念起日日相伴的凤翔山,也该去看看,留下一点回忆。

我喜爱宁静,尤其是独处于宁静的美景中,语言在这样的美感面前显得苍白无味。为寻求这样的美感我独自走向了凤翔山。凤翔山脚下有紧紧环过的一圈公路,如同刚出生时肥胖敦厚的婴儿,厚实的山体立在那里,浑身被一层绿衣包裹着。微雨此时还在继续,下方满山萦绕着一层薄雾,宛如一幅立体的山水画。眼前几株矮树尚算明晰,越远也就越模糊,直至若隐若现藏匿在水雾中了。

走过一段稍缓的公路,便到了石阶前,石阶路很多,每条路恰好容两三人自由同行,这些路都可到山顶,不过弯来绕去,足以让人眼花缭乱,初来的人,只恐找不到回路了,急得四处徘徊。若是在月夜来到此山,偶尔在石椅上,密林的尽头,还能听到幸福的人在轻轻地说着情话。这时已入秋了,加之微雨连绵,淡冷的寒风夹在空气中袭来,让人感受到冬天的寒意。所以,此时山中冷冷清清,并无几人,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黔地向来多阴雨。最长情的爱源于习惯,我也深深地爱上了这许久未停的微雨。

步行不过三五分钟便可到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样去享受美的境界我是达不到的,但我想做个假文人,故意放缓脚步,左顾右盼,寄情于此山。这山虽不高大,可路却是横七竖八,弯来绕去,交错相通,谁知道往前走一段又是怎样的境遇,又要把人引去哪里。然而路虽多,却隐逸得非常好:山中人只能见着眼前这段,山外人又只能看到满山的绿,至于路,那就无处可寻了,全被这片绿

叶重重遮挡着。若是邀友同行,走那些曲折的林间小路,也算是不可多得的幸福。然而此时我只是独自一人,趣谈没有,欢心也就无处可寻了。我撇开那些曲径幽美的小路,从这绿叶下的小道间径直往山上悠悠走去。

山顶有一个亭子,亭子是传统的飞檐建筑,由六根红柱围成。容得下七八人,是三五文友赋诗吟诵的好去处。黄昏前的落日,傍晚的微雨,暖夜下的明月,若是你在这亭子里静心地观赏这些景象,即使是数年不提笔的人,也保管叫你诗兴大发,文思骤起。亭子靠东的山腰,有一块平地,全是用石板铺成,面积也稍宽敞,虽不及亭子看得高远,却能更自由地集友高谈。昔日的竹林贤士,兰亭文友,终南隐客,倘若他们知道天底下还有这么好的去处,肯定会不远万里来此饮酒作诗。

仿佛只在倏忽间,天色渐渐地暗淡了下来,而白雾也渐渐地浓了,远处的群山在夜色和浓雾的双重包围下,淡出了我的眼眸。垂头往山下望去,看见若隐若现的红墙楼房,回想起逝去的日子,我与凤翔山已共度四年多了!而且即将又要离去,我又将何去何从?人世如此匆匆,如流水,却比流水更湍急;如落花,却比落花更无情;如冰雪,却又比冰雪更冷淡。这山下混着夜色的浓雾,似乎遮蔽了我前行的路,可究竟是雾锁心扉,还是心如迷雾,我也不得而知了。

(作者系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6级学生)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贵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