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本报记者 黎晓鑫 黎晓鑫 摄 摄
又到初冬了。
贵阳的冬天不似北方的冬天那样干冷,这里多雨。不需烧旺的壁炉,不需供暖的房间,只需一个装满滚烫开水的暖水袋,一把雨伞,一件棉袄,便可安然度过贵阳的冬天。贵州师大的初冬安静得不像话,就只剩下了雨点轻拍地下的声音。
贵州师大的冬天充满生气,令人温暖。冬日的阳光,不像夏天那么刺眼,透过树叶缝隙,投下斑斑驳驳的光点,像铺了一层金点的地毯。冬阳照在身上,暖融融的,没有了夏天的燥热,舒服极了。就算这初冬没有随处可闻的花香,没有微凉的秋风,但也并不妨碍在寂静中衍生的一点喧嚣,因为有清晨早起背单词的声音;也并不阻碍在夜色中透出的一丝光亮,因为有晚上同学们跑步时握着的手机发出的光;也并不缺少在空旷中产生的活力,因为有校园路旁挺拔的香樟树焕发出的那一抹生机……图书馆是贵州师大冬天最舒适的栖息地。我站在图书馆的窗外,看着里面的人们认真地阅览书籍、小声地讨论问题。想举起相机留住这种不一般的“热闹”,但定格在屏幕上的依旧只是无声的“寂静”。我想,还是把这种积极的生活气息存放在心里就好了。
食堂是贵州师大冬日有温度的小确幸,安全而又温暖。我坐在食堂里,看着大家满足地吃着合口的饭菜,洋溢着和同伴一起吃饭的幸福感,感受着食堂有安全保障的爱意,想举起相机留住这不一样的“平凡”,但又摇了摇头。我想,还是把这种对自己健康负责的态度存留在脑海中就好了。
我只是安静地路过初冬贵州师大的某些地方,远远地观望着它似乎不同前些日子的样子,便令我心满意足,便令我独爱这天气、这地点,这就是贵州师大的初冬。
(作者系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7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