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本报记者 鄢秋林 鄢秋林 摄 摄
云快速从天空退去的片刻,别离情绪渐次凸显出来。快和贵州师大说再见的时候了,这里早已成为我的第二片乡土。
我仍记得收到录取通知书时的场景,那一瞬间我宛获新生。四年前,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以及对未来无限的憧憬来到了贵州师范大学后,贵州师大就从未让我失望过。
还记得刚来贵州师大那天,烈日炎炎。阿曾学长受学姐之托来接我,胖胖的阿曾学长满头大汗,带我去安置,事无巨细。他是我在贵州师大认识的第一个学长,他身上有一种非常敦厚的品质,他的这种品质也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不再锋芒毕露。
我以极快的速度融入了贵州师大这个大家庭之中。当我把那张报名表交上去的时候,便是我与“飞翔”结缘之时。飞翔陪我度过了四年的大学时,它见证了我大学期间的爱情、友情……时任飞翔的社长杨通发,拉着我去参加各种活动。飞翔大大小小的活动,我从来没有落下过。从民大到师院,从黔风文学社到朝花文学社、扶风诗社,通过飞翔的活动我认识了许多外校的朋友。说到师院,想起田林林学姐,直到今天,我最深的印象是那年第一次去师院的公交车上的温暖,从大学城到师院近三个小时的车程,我严重晕车,极度不适;回程时,林林学姐将她的位置让给了我,并且一路悉心照顾我,令我倍感温暖。
在加入飞翔文学社之后,我还加入文学院编辑社,当时还叫“文苑”。说起文苑,就不得不说相材学姐。我们的相识源于那年文学院的新生写作比赛,赛后她找到我激励我多写,这无疑是对我一个极大的肯定和鼓励。
洪平也算是我文学路上一位引路人,当时他说锟锟的诗,我的散文都是极棒,虽然今天再来看当时的作品不免稚嫩,但却是起点。大一下学期,我投入了很大精力在散文的撰写上,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一位校报编辑学姐突然联系我,说很喜欢我的文章,她每周都向我约稿。说来惭愧,我至今还不知道她的名字,备注上也只是“校报编辑”,只在朋友圈看过照片,很可爱的娃娃脸。是她的鼓励和激励使我更加热爱写作。
大二是我最为忙碌的一年。飞翔文学社社长,文苑编辑部长,这两个职位让我有些分身乏术。然而忙碌的社团生活也教会了我关怀他人,处理生活和社团中的大小事务,排版……这一年对于我来说最为重要的事情便是 《拾物集》 的面世了。
大三,丝毫不敢相信,我开始谈爱情了。我陡然想起那些年的流浪,大抵都是为了使所有温润的风更加轻灵。
大四,我只谈 《我是有意无意闯入的云》,这本集子,几乎就是我的整个青春,我斗胆把它作为自己的毕业礼物——献给自己对文学的热爱。
回忆就像在夜里将每一件瓷器轻捧出来,过分小心翼翼,擦拭,观摩,抚摸,凌晨将一切渲染得雾气沉沉,抬首间泪满双眸。我是有意无意闯入的云,那些越发寡淡的划痕,每一个有我名字的地方,都将散去,了无痕迹。从2015年9月开始,在贵州师大的每一帧快速在我眼前划过,终于一切归于沉寂。我不得不把“毕业”这个词写进诗里,作为结局。
(作者系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5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