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动态  文件精神  香樟文化  龙文风采  光影校园 
   
当前位置: 首页>>香樟文化>>正文
 

 

恢宏黔中, 壮哉师大
2018-12-17 17:39 岑恋秋 

本报记者 本报记者 杨红梅 杨红梅 摄 摄

《礼记·中庸》 十九章有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取之古训,辅以创新,“慎思笃行,博学致新”八字箴言便成了师大校训,红色篆体刻画着每一个奋起的瞬间,凸显师大数十年办学的厚重积淀。历经战火纷飞的年代,在艰难险阻中砥砺育人,薪火不息,代代相传,七十余载的风雨并未消磨贵州师范大学的精神,反而涌现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师大人,在祖国西南地区遍地开花,成就了今日燎原之气魄,恢宏黔中,壮哉师大!

本是无意,却偶然被 《黔中师大赋》 所震撼,所谓“师道弥高兮永崇其光,学缘弥深兮永续其芳,江河弥久兮永载其文”,数言便阐述出过往艰辛,也将教育事业的崇高娓娓道来,教师无疑是散发光辉的职业,浮沉中携文为友,以教书育人为毕生乐事。何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即为师,七十余载,筚路蓝缕,倾尽全力推动贵州教育发展,从偏远山区到繁华城市,师大人的脚步遍布每一个角落,潜心于教育事业,时刻笃定师大精神。

一九四一年正值动荡时期,民众对知识的渴求空前急切,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应运而生,成为当时全国仅有的八所院校之一,狭窄破败的校舍在炮火中泰然挺立,历经七年磨难,于一九四九年更名为贵阳师范学院。一九五二年八月,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司令员的贺龙元帅亲临贵阳师范学院视察,指示划拨市东郊相宝山、思贤山一带作为学院新校址。在绿荫的掩映下,干净整洁的新校舍里书声琅琅,声声入耳,知识的种子悄然在贵州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一九八五年,学校更名贵州师范大学。二零一一年二月,师大的足迹印在了花溪凤翔山下,背靠着龙文山,贵州师范大学又开拓了一方新天地,回忆被摹绘在图书馆广场的展示墙上,激励着师大学子不忘初心,再创佳绩。回顾往昔岁月,恍如惊梦,转眼便是气势恢弘的校园。

思雅河畔,白云之巅,凤翔山下,挺拔的香樟树轻快摇曳,动人的歌谣响彻晴空,学生身着民族服饰,给师大增添了无比斑斓的色彩,雪涯西路春日醉人的樱花,宝山路夏夜繁茂的青藤,秋季铺满栋青路的金黄银杏……都是贵州师范大学妙不可言的标志。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恢宏黔中,壮哉师大!

(作者系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7级学生)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贵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