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动态  文件精神  香樟文化  龙文风采  光影校园 
   
当前位置: 首页>>香樟文化>>正文
 

 

七律·母校大恩赛甘泉 ——纪念贵州师范大学八十周年华诞
2021-03-23 19:44 王颖泰 

照壁刺股1前身缘,

世道艰辛不畏难2;

弟子挥锄学种菜3,

恩师授业论东丸4;

八人围桌一盆饭5,

五鼓起床十里汗6;

满获知识奔四海,

母校大恩赛甘泉7。

注释

1.古有“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这里借以表示在照壁山下贵州师范大学读书的学子们。前身缘,言感情深厚。

2.20世纪60年代初,我们考入贵阳师范学院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但大家仍然潜心笃志,一边劳动,一边读书。。

3.60年代初,师院的校园非常美丽、温馨。到处是法国梧桐、柏枝树,到处是草地、花园。中文系教学楼前的花园,更是别有一番景象:木芙蓉应时开着红花、白花,与剑一般的灰绿色龙舌兰竞相比美;带刺的玫瑰张开殷红的唇,正火辣辣地渴望着冰冷的冬青树。同学们都喜欢在花园里散步,坐在草地上看书。而这么温馨的环境全仗着一位五十开外的老人。我记忆犹新的是他不修边幅,有一头花白的乱发,被太阳晒得黑红黑红的脸,肩上经常扛一把锄头,浑身上下总沾着灰土。他操着广东腔极浓的普通话,指导我们挖坑、种树、培土、浇水。我原以为他是个园林工人,后来才知道他是生物系的教授黄国华先生,从法国留学归来的先贤。他穷尽一生规划、设计,参与管理美丽校园。后来“学工学农”,草地变成了菜地,种满牛皮菜、大头菜、莲花白;花园变成了水田、鱼塘、养鸡场,试种水稻,养鱼,又养鸡。这段历史也变成了我们前进的养分。

4.“弹丸之地”是旧时对日本国的称呼。因其地处我国东边,故称“东丸”。60年代初,中文系的师资力量很强,教我们的先生都是卓有著述的教授。如教古汉语的王佩芬先生,曾官派留学日本,出版有《古汉语》(上下册)等书。他是贵筑中学第一任校长,又是贵州大学中文系首任系主任。他说他的日语是在东京时学的。佩芬先生告诉我们,学外语不能只啃书本。又如教唐宋文学的李独清教授,有几柜子的藏品,堪称黔贵第一藏家。我们都亲眼目睹过他的宝物,诸如莫友芝的鸡毛笔书写的对联、文征明的字画,等物,全用一匹匹的烟叶来防虫蛀。再如教现代汉语的许庄叔先生,他潜心研究贵阳方言,我们就找一些偏僻的贵阳话去请教他如何写。他用桃木刻版,自己印刷原稿纸。还送了我一些。我用它来誊写一篇作文,叫《铃子》,去参加中文系的作文比赛,得了个三等奖。又用它来誊写小说《陈大娘》,寄给《山花》月刊,也被刊登了。那时,原稿纸很贵,也难买到,因此,我非常感激他。还有教现代汉语的寸镇东先生,尽管我们离开了学院,他仍然孜孜不倦地培育我们。90年代初我写了一篇论文《比喻的类型与修辞效果》请他指正。不料他就推荐我参加了昆明举行的全国修辞学会第二届年会。还有教先秦文学的张玉麟教授,教外国文学的鲁翠兰、谭绍凯教授,教元明清文学的朱光荣、黎安怀先生,教现代汉语的杜乃庚、尚增光先生,教毛泽东文艺理论的任鸿文先生,教写作的王强模先生,教唐宋文学的卢立志先生等尊师们,莫不德艺双馨,令人没齿难忘。

5.60年代初,我们吃饭是限量的。男生月食31斤。女生月食29斤。一日三餐。八个人一桌,共吃一脸盆蒸成的“饭”。这盆饭有时是掺了包谷面的包谷粑,有时是掺了洋槐花的三合麺粑粑,有时是“大头稀饭”。八人轮流当值。当值者将饭分成八份,余者依次领取。值者殿后,以示公平。其中趣事不少。

6.1961-1962年,蒋介石政权在台湾发出“反攻大陆”的指令,并派遣特务潜入大陆搞破坏活动。大陆也以“全民皆兵”的策略来应对它。为此,我们大学生要搞“民兵训练”。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打好背包,扛上步枪,沿着学院后面的煤矿村小路,顺着照壁山,跑上几里甚至十几里路,称为“拉练”。每次都练得大汗淋漓,汗湿衣裤。接着又气喘吁吁地赶去教室上课。

7.俗语说“饮水思源”。母校给我们学子的恩情,真是赛过甘泉。

(作者系贵州省文联研究员,我校1960级校友)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贵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