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动态  文件精神  香樟文化  龙文风采  光影校园 
   
当前位置: 首页>>香樟文化>>正文
 

 

品德与成才 ——献给花溪校区的十周年
2022-11-22 15:37 汤国铣 

薄文鹤 摄 (作者系国际教育学院旅游管理<2+2>专业2022级学生)

薄文鹤 摄 (作者系国际教育学院旅游管理<2+2>专业2022级学生)

学校培养人才。大家都希望成才,也都在努力成才。

怎样才能成才呢?通常的看法是,成才讲的是业务问题,业务能力强,做出的成绩大是大才,做出的成绩小是小才,成绩不明显不算人才。所以,成才就是要努力学习和钻研业务,等到业务能力强了,做出了好成绩,自己也就成才了,也就是个人才了。

这看法很有道理。但是,把成才仅仅看成是提高业务能力的事,还是太片面了。德与才虽然是两回事,但不能割裂开来看,二者是紧密相连的;在成才过程中,品德对成才的影响是巨大的、决定性的。这一点一定不要忽视。这影响包括诸多方面,这里不能全面论述,仅略提如下三点。

人才的决定因素是“做人”

社会需要的是“人才”,不是只有“才”而已。“人才”一词,“人”在前,“才”随后,表明“做人”为先,做人第一,做事在后,做人决定做事,人做好事情才能做好,否则,纵有一定之才,也不一定成为人才。

荀子《儒效》篇说:“故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能,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诞。”意思说没有品德,聪明的人会成为盗贼,勇敢的人会去伤害他人,有才能的会作乱,明察者会发表奇谈怪论,善辩者则会讲一些荒诞不经的话。“智、勇、能、察、辩”都是重要的能力,但由于没有品德,不把它们用来建功立业,而是去干一些不好的事,这样的人哪能算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说:“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在衡量人才的几个主要标准中,品德居首位,正说明了品德是人才的决定性因素。

促进知识结构的建立

人才必须以比较渊博的知识做基础,形成良好的、有一定优势的内在素质;同时以这些知识组成合理的、较完善的知识结构,使之能发挥创造功能,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适应创造性劳动的需要。这个知识结构应包括世界观知识、方法论知识、专业及相关科学知识、文化及科学基础知识,以及一定的经验积累知识。

建立这样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知识结构自然是不容易的,中间必然要经历不少的困难和曲折。正如叶剑英的一首诗所描写的:“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攻书之难,并不亚于战争中攻破城池,唯有苦战才能成功。就时间而论,攻打坚固的城池只是一时的苦战,建立适应“创造性劳动”需要的知识结构,通常却需要长时期的“苦战”,少则十年八年,多则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我们自古就有“大器晚成”一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建立起一个适应自己创造业绩所需要的知识结构,非短时间可成。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诗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古人做学问尚且如此,现代人就更是这样。因为今天是“知识爆炸”的时代,要学的东西比古人多得多。当然,今天的学习条件也是古人没法比的,但即使如此,建立适应“创造性劳动”需要的知识结构也绝非易事。那么,在完善知识结构的道路上,漫长时间的苦战能始终不渝地坚持下来,靠的是什么?别的都靠不住,唯一可靠的只能是渴求知识、追求真理和热爱事业的品德。否则,随时都可能停下前进的脚步,另做打算。所以,只有良好的品德,才能保证人才建立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

解放人的内在能力

“实现自我”是当代人的响亮口号。怎样才能在学习和工作中把自己已有的和潜在的能力都充分地发挥出来,建功立业,创造人生的精彩与辉煌?问题在于,人的内在能力是由思想感情管着的,如果思想感情没弄对,能力就出不来。《荀子·解蔽》篇说,人心好比盆中的水,端正地摆放着而不摇晃它,水中的渣滓就会沉淀下去,上面的水清澈明净,如镜子一样能照见人的胡须眉毛,还能看清人皮肤上的纹理(“人心譬如槃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须眉而察理矣”)。但如果吹动它,下边的沉淀物晃动起来,上边的水变得混浊,即使是大的物体也照不出它正确的形状了。(“微风过之,湛浊动乎下,清明乱于上,则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

这道理《管子·心术》篇更明确地论述了。他说:“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说心是人的主帅,各种器官像百官一样各有职责。主帅领导正确,“百官”正常发挥作用;如果主帅充满私欲,眼睛就看不见颜色,耳朵就听不清声音,各种器官都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庄子说的“嗜欲浅者天机深”,也是这个道理。用今天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话讲,就是私欲成了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其余的一切意念都被挤到边缘,无从发挥作用了。

可见,人如果放纵私欲,有再大的才能也会受到抑制。荀子在《不苟》篇中进一步阐发了这个道理。他说:“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盛。此六生者,君子慎之,而禹、桀所以分也。”说公正产生明察,偏见产生愚昧;诚实忠厚产生通达,欺诈虚伪产生障碍;真诚可信产生神明,虚谬荒诞则产生惑乱——说这六种德性(三善三恶相对比)就是大禹之所以成为圣王,桀纣之所以成为暴君的原因。所以道德品质如何,是我们内在能力能否很好地发挥出来,使我们能否成长为人才的关键。

所以我们必须充分重视道德品质的修养,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把人做好是我们一生的任务。

以上是我看书学习的一点体会,今年是贵州师范大学花溪校区迎来首批学生入住的第十个年头。十年来,学校各方面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是最值得纪念的十年。在这喜庆的日子里,我把这点体会写出来,献给花溪校区的十周年,衷心地祝愿我们学校在今后的高质量发展中,为国家、为贵州人民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作者系退休教师)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贵州师范大学